六百五十九章根株牵连-《变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大理寺衙门位于皇城顺义门旁,与刑部、御史台、诸卫府等衙门一起在皇城西面。与其他衙门的热闹不同,大理寺门前向来冷落,偶尔经行此处的车马都远远避到大道的另一侧,唯恐沾染了上晦气。

    “三法司”中御史台、大理寺和刑部的主管虽然都是正三品,但在京中为官的人都能分辨出其中细微的不同。御史台最清贵,朝堂之上风闻言事、弹劾百官,称得上横行无忌;大理寺掌管刑狱重大案件的审理,老百姓口中所说的天牢就设在大理寺中;刑部主管刑罚政令,有权对大理寺的案件复核,如两者意见不合则上奏圣裁。六部九卿六部排在九卿之前,在众人的认知里无形中将刑部排在大理寺之前。

    建武三年,原大理寺卿黄胜致仕,并州刺史吕良真接任。在吏部的官员考核中,清楚地记载着吕良真的履历:祥庆二十年科举进士出身,中在二甲四十五位,时年二十五岁;历任三级县令、司马、长史、别驾、刺史等职,这位吕大人考绩多在中上,并不十分出色,但却是个运气特别好的人,每逢考绩都能向上迁升,三十年间从七品下县县令升到了三品的大理寺卿,是官场上少有顺风顺水的人物。要知道他当年的同科,多数还在五六品上熬磨。

    自家知道自家事,吕良真最清楚自己的好运气因何而来,他是天子的亲信,当今天子是太子时吕良真幸运结识,这一点与吏部尚书段次宗相似,有这位贵人在背后照看,吕良真才能步步青云,扶摇直上,做到了绝大多数官员不可能做到的事。一直以来吕良真都在充装天子的耳目,安西大都督朱质朴的黯然离职也有他的一份暗奏功劳。

    这段时间吕良真头大如斗,天子命大理寺审理江南转运司衙门弊案,常玉超等人都已经到案,已经审过二堂。按照常例,具体审理案件的是大理寺丞,等案件审理清楚了奏报给少卿复核,最后报送给他,他只要在上面署名画押认可定案。可是这个案子是天子钦点,吕良真亲自审理,不敢有丝毫大意,生恐让天子觉得他敷衍塞责。

    案情很清楚,有江南转运司典作李玉波的私账、匪首叶彦光的供词以及熊以安的证词,江南转运司衙门上下联手侵吞河工银两证据确凿,只等暗卫追查赃银在何处就可定案。此案中有案,刺客余树森牵出转运司衙门雇凶杀人,叶彦光闻讯潜逃进而引发钟山寨贼人下山,祸乱江南,万余百姓丧命,这些供词奏送给天子,常玉超等人唯有一个死字。

    大理寺审案有律不准外传,江南转运司弊案是钦案,吕良真严令参与审案的人员一律不准回家,吃住在衙门内;钦差鲁从茗也暂住在大理寺中,等案情审定后才准归家;常玉超等人自然是呆在牢中,连熊以安也乖乖地蹲在牢中。第一堂过完,便有人前来探询:话说得很活,太子对案情很关注,如果太子妃的哥哥涉案不必看情面,依律严处;御史台询问中丞鲁大人可有犯法,为何大理寺扣人不放;工部要求大理寺将审讯情况告知,以便整顿都水监……

    吕良真虽然为官三十年,但在京城还属于新丁,形形色色的人物、各式各样的背景形成巨大的压力向他袭来,吕良真觉得牙痛上火,睡不安稳,再多等几日前来探询的人恐怕更多,吕良真决定先上奏天子,请天子定夺。

    御书房,石方真看罢吕良真的奏折,怒道:“河工衙门糜烂至此,着实触目惊心。常玉超等人辜负圣恩,真是死不足惜。江南转运使如此不堪,想来洹河转运使也好不到哪去,一个月过去,御史台怎么还不见回复。看来河工之政要下力气整顿了,要不然多几次像端州贼人裹胁灾民事件,朕的江山社稷怕要不保。”

    作为天子心腹,自然对天子的脾性十分了解,吕良真道:“臣在审案过程中,查知林华县县令袁德成、转运司衙门都水参军熊以安、典作李玉波、端州龙卫州统纪大涛等人都是精诚为国的忠臣,还有许多义士面对危难时挺身而出、奋不顾身,这天下多数官员、百姓还是忠君爱国之人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